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下
Workshop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Ⅰ)2 
開課學期
109-2 
授課對象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黃麗玲 
課號
BP7017 
課程識別碼
544 M0382 
班次
01 
學分
6.0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9(13:20~17:20)星期五6,7,8,9(13:20~17:20) 
上課地點
工綜313工綜313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2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2BP7017_0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參與式規劃是一個有爭論(contested)的概念,它有許多不同版本,其內容隨著空間與時間脈絡、甚至規劃者的立場而有所差異。早期因為反對政府規劃師或專業者對規劃權力的壟斷而出現的參與式規劃典範,如今已步入後典範(post-paradigm)的年代。公部門規劃、社區倡議、甚至激進式規劃都可能運用到某一部份參與式的規劃方法,卻不見得分享對於當時典範崛起背後共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社會群體分化,參與的語言也可能被商業或相關利益團體甚至特定的專業者綁架,淪為形式化的工具,甚至為特殊群體的利益所服務。延續早期立所的精神與當時規劃專業發展的脈絡,城鄉所實習課的參與式規劃的核心價值是重視公共利益、居民培力與在地知識,我們主要的工作方法是透過與在地居民、組織者、政策制定者、相關專業者一起工作,了解衝突、凝聚共識並提出行動。同時,我們關注規劃權力薄弱的群體,以及被忽視的公共課題,致力將他們帶回規劃議程。然而,這樣的價值與取向並非自證自明,我們仍需要透過許多討論甚至辯論,在行動中不斷反思與檢證,以面對複雜卻真實的規劃政治。我們將在本學期課程中學習參與式規劃的基本概念與技術,以我們進行的南港課題與其他案例經驗來辯論相關的觀念價值與行動選擇,重思參與式規劃方法的收穫與限制。

南港屬於政治上較為傳統的區域,地方頭人政治對都市與社區發展有絕對影響。然而在地比較缺乏以社會性或公共利益為訴求的市民團體與社區組織,這使得南港在面對快速都市變遷的過程中,很難有效地與公部門研擬的規劃方案進行對話與協作,也很難提出較有具有前瞻性、主體性的願景與行動。我們的實習課從2018年工作至今,與在地團體與社區逐漸建立合作關係,開創出一些新的可能性。我們希望未來市政府對南港的發展願景,除了東區門戶計畫中的大型建設案以及新型產業之外,也能夠結合地方在文化、生態、街區與傳統產業的潛力,發展出具有特色的地方發展取向。

我們課程的兩大核心價值是綠色轉型(Green Transformation)與市民都市主義(Civic Urbanism)。聯合國的都市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則是我們檢視地方發展方案與教學的行動座標。我們在上學期的課程中,已經提出有關中南街街區經濟、舊火車站沿線空間再生、店仔口社區農園、舊庄國小自然探索遊戲場、經貿社宅旁空間活化與茶山地方創生等主題。我們期望藉由參與式規劃的過程與行動方案,強化在地能量,產生公共對話、設計政策機制,為南港的都市規劃與社區設計打造新的議程。 

課程目標
1.建立學生對於參與式規劃(participatory planning)方法的認識,培養學生進行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的能力。
2.訓練學生有診斷議題、擬訂工作計畫、研擬行動方案的能力。
3.在社區設計領域上,以文化保存、社區營造、公共藝術、生態地景、社區經濟、社區教育等議題,深化參與式規劃方法,提出政策機制建議、實現社會創新。 
課程要求
課程主要分為三部分構成:首先是各小組以議題為主的行動規劃,上課中有定期的小組與老師討論、大組與全班分享;第二部分為參與式規劃與設計方法的深化。課程以透過書目的研讀、上課討論、工作坊等方式進行整理。第三部分是邀請專業者的相關演講與案例,分享規劃價值、視角與工作方法。

結構

首先,第一個月是更新目前各課題發展狀況、檢視上學期末發展的目標以及議程。同學也必須確認與合作的關係人(stakeholders)的工作期程、方向與成果。另一方面,各組需要發展更細緻的基地調查,也需要進一步討論規劃與設計方法。同時,有些組已經開始進行小型的工作坊以及行動,我們希望各組分享這些經驗。第二個月各組擴大進行社區、社群或地方動員,捲動議題討論。全班討論將分享社區動員經驗、社區培力、議題界定等參與式規劃常見的課題。形式上將以全班討論、分組討論、跨組討論等方式進行。課程的第三個月將拉緊節奏、強化行動方案產出。同時一方面要設想提高方案行動的可見度與影響力,另一方面則要嘗試將社區行動轉化為政策機制,達到upscaling的效果。第四個月為工作盤點與成果發表。我們要展現與關係人一起進行的工作成果,也必須預先安排成形的方案後續可能的發展,為社區植下轉變的種子。我們也將同時回顧上下學期的實習課的經驗,再重整我們的規劃思維與行動。

規劃方法的教學與討論

本學期上課的第二個主軸是參與式規劃方法的教學與討論,主要以教師講課、邀請來賓演講與師生討論的方式,分享本所師生、城鄉基金會、以及其他規劃專業者的參與式規劃的經驗。學生可以更進一步理解 (1) 如何界定規劃議題(issue)與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 ;(2) 設計與執行參與式規劃過程; (3) 掌握社區特性、參與困境以及可能方法; (4) 更多樣化的參與式規劃工具,如地圖、模型、電腦繪圖的運用; (5) 如何從社區參與模式提升到公共參與模式; (6) 如何自我評估工作成效(例如自我學習、居民培力、組織變革、制度法令變遷等)。

規劃系所經驗交流

規劃設計的學生,在多做多看多學多想之中,逐漸成為專業者。與其他系所交流會讓我們更了解自身的優缺點,也可能是結識領域的未來夥伴的機會。本學期五月有全國規劃實習聯展的相關工作,同學需要在學期第二個月開始準備。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Berke Philip R. D.R. Godschalk, E.J. Kaise, amd D.A. Rodrigues(eds.)(2009) 都市
土地使用規劃,薩支平譯,第九章社區狀態報告,頁317-338。台北:五南出版社。

Randolph Hester (1999) “The Place of Participation Design: An American View”.
In Democratic Design in the Pacific Rim: (Randolph Hester & Corrina Kweskin
Edited). PP22-41

鄭晃二、陳亮全(1999)社區動力遊戲。台北: 遠流。

尼克華茲(Wates, Nick) (1996)行動規劃:如何運用技巧改善社區環境。謝慶達譯。台北:創
興出版社。

John Friedmann (1993) Toward a Non-Euclidian Mode of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59:4, 482-485, DOI: 10.1080/01944369308975902
 
參考書目
史坦利·金著,楊沛儒譯(1996)參與式設計: 做,協力,社區營造的技術指南。Co-design:
A Process of Design Participation.台北:崇智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山崎亮著,莊雅琇譯(2015)
社區設計: 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台北: 臉譜出
版社。

《造坊有理》倫迪鶴斯特,張聖琳/著,遠流出版。

台北市都市計畫研擬階段民眾參與執行手冊研討。

文化部 台灣社區通 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
公部門所設的台灣社區營造案例、信息與與評論

美國環境署公共參與指南
https://www.epa.gov/international-cooperation/public-participation-guide
對於公共參與的定位、流程、技術的參考手冊

聯合國 參與式都市規劃背景文件說明。
https://unhabitat.org/wp-content/uploads/2010/07/bg5.pdf

Prague Institute of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布拉格市政府所做的參與式規劃手冊,清晰易讀
https://www.un.org/ecosoc/sites/www.un.org.ecosoc/files/files/en/2018doc/partici
pation-handbook-exec-summary1.pdf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PPS)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PPS) 美國非營利組織,長期以倡議行動與開設參與式規劃工
作坊的方式,提倡教育,創造社群,維繫都市公共空間的公共性https://www.pps.org/

眼底城事
一群台灣的年輕人為都市治理、社會政策、城市設計所建立的資訊平台與行動倡議。兼具可
讀性與專業性,編排精美,觀點創新。
https://eyesonplace.net/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小組基地調查與討論訪查表 
15% 
 
2. 
第一、二階段評圖 
45% 
口頭報告、簡報、階段報告書及其他輔助工具(例如壁報、 模型等)。(第一階段成績20%,第二階段成績25%,共45%) 
3. 
課程參與度 
40% 
出缺席、上課與分組討論的分工與投入、工作坊、同學互/自評結果,及實習聯展的參與)之評估結果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3,2/26  課綱說明